铝丝网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铝丝网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老读者爱摄影照片频频见报

发布时间:2020-06-22 12:26:12 阅读: 来源:铝丝网厂家

老读者爱摄影 照片频频见报

徐艺星展示他发表在本报的摄影报道

本报记者在德化采访时,常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身影。今年57岁的徐艺星背着专业的单反相机,总是冲到最前方,抢拍第一现场。他收藏了厚厚的6本剪报本,里面全是他向本报投稿见报的报道和照片。近日,他拨打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,报名参加剪报展,讲述他与晚报的故事。□记者 石伟琴 陈灵 文/图

常向晚报投稿 挖掘鲜活题材

刚到老徐位于德化县城的家中,他便捧出6本厚厚的剪报本。翻开一看,既有他投稿的文章,也有短新闻,而大部分是摄影报道。剪报内容丰富,涉及面广,但总能回归到一个共同点,便是展现质朴的百姓生活。

“向晚报投稿,一开始是受父亲影响。父亲是晚报通讯员。”他说,加上自己在德化县政府从事地方志、文史方面的工作,他便结合工作接触的内容,常向晚报投稿。他清楚地记得,1990年10月15日,他的处女作《富饶诱人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》被刊发在晚报上。

之后,本报陆续发表他投稿的杂文、报告文学等各类型文章。除了直接投稿,他还常向本报记者提供线索。2011年,他看到晚报上报道安溪县有个村庄多个姓氏的村民和睦共处,他便报料德化浔中镇浔中村有近百个姓氏。记者在他的帮助下,采写了一篇《七十六个姓氏和睦共处一村》的精彩报道。

花费多年积蓄 买单反学摄影

“早期写稿时,为了让报道更生动,我就开始学摄影。”老徐说,相比文字,摄影的表现形式更直观。最开始他用单位的相机拍照,后来买了傻瓜相机。1995年左右,他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,机身加镜头,花了五六千元。那时他一个月工资才90多元,花多年积蓄买这么昂贵的相机,可见他有多热爱摄影。正是这台相机,助他拍摄了许多有意义的照片。

“1996年5月7日,我的照片第一次登上《泉州晚报》。”老徐说,那张照片叫做《甜》。“在德化郊区拍的。一位老阿婆在卖余干枝,一群小孩围着她转。”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时,他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快门,随后将照片邮寄到报社。

照片时常见报 记录民生百态

照片能被采用,这对老徐来说无疑是继续摄影的最大动力。1997年4月26日,他拍摄的《土坂村民池塘养鸭》发表在《泉州晚报》头版。“当时是几个摄影朋友相约去拍春色,当他们都在拍花花草草时,我突然发现有村民在池塘养鸭,并且鸭子是用来售卖的,说明山区农民也有了商品意识。”老徐眼睛一亮,急忙抓拍。

两三天后,他在晚报头版看到了自己的照片。“非常惊喜,也总结了经验,照片要贴近生活、贴近时代才容易见报。”随后,他只要一有时间,便会背着相机下基层,并且与本报记者长期保持联系。“后来有了数码相机,我就学习PS技术和打字,用通讯软件和记者更好地交流。”

2010年农历正月初三,老徐拍摄的一组照片《融入泉州 欢喜过年——三峡移民的新春乐》在晚报上发了将近半版。“三峡移民到德化生活后,我与他们成了朋友,他们留我吃年夜饭,我便赶紧拍下过年的画面,随后投稿。”老徐说,他一直从事摄影并不断投稿,除了是兴趣以外,也是希望能宣传德化,让更多人看到德化的美。

征集令

如果您在1985年7月1日出生,对本报有着深厚情谊;如果阅读本报,已经成为您的一种习惯、一种情结;如果您长期收藏本报,与本报有断不了的情丝;如果本报30年来有哪些报道、栏目感动了您,甚至影响、改变了您的生活;如果您长期热心于向本报投稿、提供线索……无论您年龄、职业、身份如何,只要您是本报的忠实读者,欢迎拨打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,向我们分享您的难忘故事。我们将从中选择部分读者予以报道,并邀请30名读者于6月28日来为本报庆生。

[憨鼠责编:谷莹]

生态陶瓷透水砖

PVC磨粉机

防爆挠性管

喷雾除尘设备